嚴規治教 方得長效
http://www.shuangyefurniture.com2025年07月18日 09:15教育裝備網
在教育強國戰略下,教育部將2024年定為基礎教育“規范管理年”,2025年進一步升級為“規范管理提升年”,通過政策迭代與機制創新,推動基礎教育從頒布“禁止清單”向構建“治理體系”深刻轉變。這一進程折射出教育系統對規范管理內涵認識的深化,為教育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力的治理思路。
筑牢強國根基是規范管理的重要意蘊
基礎教育規范管理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2024年政策聚焦安全底線、日常管理、師德師風三大領域,2025年升級版負面清單擴展至16條,新增考試管理、校規校紀合法性審查、食品安全、校服采購等條款,形成覆蓋意識形態、課業負擔、教育評價、安全健康、違規治理的全鏈條監管體系。這種變化折射出教育治理理念的升華,即從解決顯性問題轉向構建長效機制,從末端懲戒轉向源頭防控。
規范管理首先是對教育秩序的守護。如針對“唯分數論”“超前教學”等頑疾,2025年規范管理提升政策采取了“課上課下教學評價”的治理組合拳。這既禁止頻繁考試、違規補課、擠占課間與寒暑假休息時間,明確作業設計要求,又從招生依據、教師考核標準等方面遏制掐尖,將分數與考評脫鉤。這一系列規范措施體現了以評價引導教育行為、以教學效率提升減輕課內學業負擔的系統性源頭治理思維。系統性、長效性的規范管理不僅可以形成明確的制度邊界,引導各類教育行為常態化運轉,而且會以綜合治理、協同治理、長期治理提升管理效能,如健全區域聯動機制,創新定期聯席會議、問題清單共享、整改經驗互鑒等治理方式,起到了凝聚共識、形成合力的作用,解決治標不治本的問題。
規范管理是激發辦學活力的催化劑
規范管理是教育秩序之基。2025年規范管理提升政策本質上就是將規范管理從“限制性規定”轉化為“支持性框架”,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為學校辦學提供支持和條件保障,充分激發辦學活力。
在課程建設領域,規范管理為日常教學管理、學校特色課程建設指出方向。2025年規范管理提升政策再次重申“嚴禁違反國家課程方案規定,隨意調整、增減課程內容,超標超前教學”,這意味著學校教育教學既要規范又要高效而有競爭力。這就應在緊扣國家課程方案的同時向教學計劃科學性、課堂有效性、作業合理性要效益。
在家校共育方面,規范管理為協同創新搭建了制度平臺。2025年規范管理提升政策進一步創新了監督方式,形成各界人士廣泛參與的社會監督,特別重視家長的監督權,如“通過家長委員會、特邀監督員等方式,加強對學校辦學行為的日常監督”。家長委員會監督機制的建立有利于提高學校規范管理透明度,同時也促使家長了解學校制度、認同學校文化,促進家校共治教育治理新格局的形成。
長效機制是教育新生態的有力支撐
教育治理是系統性思維下多元主體通過民主協商、協同合作,對教育公共事務進行規范管理的連續性活動,其核心在于平衡各方利益以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教育強國戰略下的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需要構建規范管理長效機制,通過上下聯動、左右協同與常態化運轉,形成多元主體參與共治、制度措施科學系統的教育治理格局。
制度建設層面,地方政府從省區到地市再到縣,應積極啟動層級響應機制,在各級政府建立基礎教育“責任—培訓—監督—評價”的閉環規范管理機制。上有政令,省級教育部門需制定實施細則以貫徹落實教育部的總體要求,并根據本省份實際情況加強規劃部署;市級統籌資源,做好上傳下達,優化行動策略;縣級壓實主體責任,狠抓落實整改,形成上下聯動格局。
技術賦能層面,2025年規范管理提升政策提出建立聲譽評價體系、開發全國統一舉報平臺、整合智能安防系統,規范管理正從“人治”轉向“數治”。各地應落實好上述技防機制,加強技術平臺建設,創新數智管理方式。技術賦能可以對規范管理效能發揮革命性提升的作用,伴隨AI技術的成熟,各地各學校應積極探索AI規范管理智能系統,構建覆蓋事前預警、事中干預、事后跟蹤的全流程防護管理機制,為基礎教育規范管理筑起智能防線。
文化培育層面,應促進規范管理從“外在約束”轉化為“內在認同”。各地各學校應加強宣傳教育及培訓,開展“規范管理文化節”,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大家理解規則背后的教育價值,樹立起“遵守規范讓教育生態更美好”的文化認同,為規范管理提供持久的精神動力。
教育規范管理的終極目標,不是制造整齊劃一的教育流水線,而是培育百花齊放的教育生態,讓學校、教師、學生都能在秩序的土壤中,綻放獨特的活力。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