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能源創新 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新能源汽車專業群積極服務“產能出海”
http://www.shuangyefurniture.com2025年07月18日 09:18教育裝備網
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積極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針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職教體系的特點,創新“核心框架+本地進化”的國際職教標準本土化發展理論,首創多語種汽車行業資歷等級標準,開展“標準共建、資源共享、質量互認、文化互鑒”國際化職業教育綜合改革,于2020年形成成果“引進到輸出,技術到人文:新能源汽車專業群服務產能出海的教學改革創新與實踐”,經過5年實踐探索,取得了顯著成效。
引經驗、建標準
創新育人理念
對標新能源汽車領域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學院提出了汽車行業資歷等級標準構建方法,開發汽車行業資歷等級標準,使職業能力標準全面反映產業實際。一是引進英國職教體系,結合我國新能源汽車技術優勢,攜手小鵬、廣汽等車企構建職業能力標準“核心框架”;針對馬來西亞、岡比亞等不同國家實際,實施本地進化調整,開發具有所在國特色的職教標準,形成“引入—適應—本土—增值—迭代”的國際化職教標準進化模型:國際職教標準=核心框架(等級標準+產業技術增值)×目標國環境選擇函數。二是依托中英、中德等合作項目以及骨干校、廣東省高水平專業群等建設項目,融入我國汽車領域職業資格體系和企業手冊,對照專業群崗位生涯發展路徑,形成具有“能力核心、分類分級”特色的多語種汽車行業資歷等級標準。標準涵蓋“7級—18個領域—342個能力模塊”,能力又細分為專業能力和關鍵能力兩大類型。資歷標準的能力要求描述更準確,能力橫、縱向發展路徑更清晰,主動適應了行業需求,使課程構建基準更完善,更利于實現能力銜接、學分累積和轉換,為貫通學歷教育、職業培訓和成人教育提供了依據。
搭平臺、促融合
創新育人實踐
匯聚華僑、學校、企業、行業協會等多元力量,聯合打造汽車職業教育國際化教學資源體系。一是發揮華僑資源整合作用,以僑為橋,“僑行企校”聯動成立汽車職業教育國際聯盟,實施標準互認、訂單培養、資源共建、中外共育。二是對接馬來西亞、岡比亞等不同國家,依托資歷標準定制本地化職教標準,以“可拆分、可重組、可迭代”的積木形式,國際化人才職業發展從技術員到班組長到技術主管三級崗位,構建“基礎—綜合—創新”三階遞進的國際化課程體系,其中,基礎能力課程模塊(對應資歷等級標準1—3級),夯實技術根基;綜合能力課程模塊(對應資歷等級標準3—4級),培養高階技能;特色創新能力課程(對應資歷等級標準4級以上),提升創新水平。以專業技能、中文、通識人文三大模塊為核心基礎,建設模塊化課程,通過靈活拆解、動態重組和精準適配,形成了可定制的課程組合,建成配套國家教學資源庫及工作手冊式等新型教材。三是依托國家級別教學創新團隊,建設“企業產業導師+學校技能大師”國際化混編教學團隊,打造精通專業技術、熟練運用外語、掌握國內外法律法規、熟悉我國和合作國文化習俗的國際化師資隊伍。
強協同、雙賦能
創新育人方法
瞄準新能源領域產業業態,著力提高“伴企出海”中技術與文化素養培養協同度,學院構建“技文融合·雙向賦能”的新能源汽車國際化人才培養新路徑。一是依托中外合作建設“嶺南工匠學院”,實施“中華語言+技術”項目。校企合作編寫新能源汽車技術類雙語教材,構建以職業場景驅動的分層教學體系。開發AI(人工智能)分級評測工具、虛擬仿真工具及模塊化漢語等教學資源,支持多語種切換與場景復現。此外,學院還指導學生參加“漢語橋”、“絲路華語”世界大學生國際漢語大賽,形成“語言賦能技能、技能反哺語言”的閉環。二是依托國家、廣東省僑務部門“兩基地”,實施“嶺南文化+技術”項目。以文化認知驅動教學創新,設立“六藝工坊”、嶺南特色文化等文化模塊,以“第二課堂”、選修課程等形式與國際學生汽車專業培養深度融合,國際學生可根據自己愛好選擇相應文化模塊,構建文化與技能相融合的課程體系。三是傳播工匠精神,實施“職業素養+技術”項目。將職業規范、質量意識、團隊協作等素養模塊嵌入汽車技術課程,由產業導師、大國工匠示范標準化操作與職業操守;建設文化館,展示匠人精神傳承;組織新能源轉型等主題研討,強化技術倫理與社會責任認知;運用VR仿真系統模擬高壓電系統維修等高危場景,訓練學生技術精準性與安全規范性的雙重素養,最終形成“以技載文、以文馭技”的復合型工匠成長生態。
未來,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將繼續聚焦新能源汽車產業領域,著力加強職業院校新能源汽車專業群國際化人才培養,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大力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
(熊嘉逸 郭海龍 張永棟 陳少烽)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