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短實新文風 提升高校新聞宣傳效果
http://www.shuangyefurniture.com2025年07月23日 09:52教育裝備網
文風連著作風。高校新聞宣傳工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導向,就是要始終聚焦師生、緊緊依靠師生、真誠服務師生。為破解當前新聞宣傳存在的“自說自話、自說自聽”窘境,高校要以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為鏡,更多聚焦師生,努力踐行“短、實、新”文風,讓新聞報道更有溫度、更有力量。
選題:走出會場,走進現(xiàn)場
聚焦基層一線,讓師生成為新聞主角,F(xiàn)實中,高校部分新聞成了記錄會議活動的流水賬,師生不愛看、不愿轉。落實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高校新聞報道要改變唯領導、唯活動的工作傾向,減少會議新聞,增加一線故事。高校新聞報道的源頭活水在基層、在師生,要把鏡頭和筆觸對準教學科研一線,挖掘師生真正關心的話題,讓師生故事成為新聞主體。
關注急難愁盼,增強新聞服務性。新聞報道不僅要“傳聲”,更要“解難”,特別是要聚焦教學科研、學習發(fā)展、校園管理等師生關切。要認真領悟群眾路線的實質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鼓勵新聞采編者深入新聞現(xiàn)場,反映師生員工關心的實質性內容,這樣才能發(fā)現(xiàn)潛藏的真問題,進而找到改進的方向,減少缺少“群眾味”“服務味”“用戶味”的“自嗨”式新聞宣傳。
表達:破除官腔,擁抱網感
用講故事的方式生產新聞。形成好文風,關鍵要善于講故事。傳統(tǒng)報道中程式化的套話,如同無形的圍墻,將新聞與師生隔離開來。新聞報道要真正走進師生的心,就必須卸下“官方腔調”,讓新聞表達回歸“講故事”,注重用身邊的小故事闡發(fā)大道理,用足、用好校園里可親可敬、可觸可感的先進事跡,把校園故事講新、講活。隨著全媒體的發(fā)展,高校應積極汲納、主動親近全媒體表達方式,讓新聞語言更鮮活。
強化新聞報道的可視化表達。讀者和觀眾接受與否,是判斷新聞宣傳工作效果的金標準。當前,媒體融合進入下半場,視覺化傳播已成趨勢。在追求新聞可讀性和新聞可視化的大背景下,高校同樣需要遵循移動端傳播規(guī)律,順應當下受眾收看和獲取信息的習慣,堅持“可視化、青春化、有網感”的發(fā)展方向,充分利用視頻、圖集等形式,讓新聞動起來、活起來、美起來。重大主題報道的視頻化傳播,還應注重故事化講述、年輕化呈現(xiàn),以此來提升作品的感染力,營造強烈的沉浸感,從而提升傳播效果。
傳播:打通渠道,激活互動
打造“移動優(yōu)先”傳播體系。當前,師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手機。高校應當用移動互聯(lián)思維重構傳播體系,推動校園媒體融合,讓校園新聞在指尖“起舞”。除了優(yōu)化官網、微信公眾號外,還可利用視頻號、抖音、B站、小紅書等平臺,以短視頻、直播等形式擴大影響力。
建立“互動式傳播”模式。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最好的傳播就是讓師生成為內容的參與者和傳播者。在融媒表達中,高?刹捎谩靶羞M式報道,傳播即內容”的手法,即通過融媒直播、系列專題等手段,在行進式傳播中,充分吸收用戶參與內容生產,與用戶共同完成主題報道。這種呈現(xiàn)方式充分體現(xiàn)了融媒產品的交互性和用戶生成內容的新媒體傳播生態(tài)。從單向傳播到多維互動,從信息傳遞到內容共創(chuàng),這種輕量化轉型,正是高校邁向更加開放、自信的現(xiàn)代化治理的重要標志。
。ㄗ髡呦等A東理工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