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ukugs"></strike>
  • 您好,歡迎來到教育裝備網!登錄注冊新賬戶

    http://www.shuangyefurniture.com/zt/2022/ceeia/
    全國教育辟謠平臺

    從文化“輸血”到內生賦能——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藝術鄉建的轉型探索

    http://www.shuangyefurniture.com2025年07月23日 09:53教育裝備網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明確了城鄉融合發展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2025年初印發的《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指出,要“優化城鄉發展格局,分類有序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當下,城鄉關系正因城鄉人口比例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在此背景下,當代中國的藝術鄉建在建設目標、參與主體、運作模式和藝術理念上也經歷著轉型。
      
      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創辦于1941年,其前身為省立福建師專藝術科,經過80余年的發展,學院已成為東南地區重要的美術創作研究、師范與藝術人才培養基地。在藝術鄉建領域,從20世紀50年代的賦能地方工藝美術行業發展,到當下的投入藝術鄉建服務鄉村振興,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在辦學過程中,始終切實面對時代需求,自覺融入國家戰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其探索出的轉型路徑成為當下藝術鄉建轉型的直觀案例。
      
      從單向輸入到協同共生
      
      新世紀以來,我國鄉村振興工作與生態文明建設卓有成效,鄉村社會生態與自然生態都有了巨大改善。當下鄉村兼具自然環境與熟人社會的人居環境優勢,擁有更為寬松的發展環境。在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的背景下,藝術鄉建也從簡單的單方“輸血”轉化為多方協同“造血”,在多元合作中突出鄉村的重要性,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對藝術鄉建的介入也相應地從單方輸入轉為多方協同共生。
      
      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助力地方工藝美術行業發展。留學回閩的教師吳啟瑤不僅將其他國家的染織工藝、圖案結合到當地染織行業中,還對福建省內民間美術(如漳州木版年畫等)做了深入的調研,開啟了學院對木雕、石雕、剪紙、年畫等地方工藝美術行業進行學術研究的篇章。新世紀以來,李豫閩、羅禮平等教授主持了閩臺工藝美術的系列調研活動及非遺傳承培育項目,使得鄉村成為學習和研究的現場。隨著藝術鄉建模式的轉型,學院中又相繼涌現出一批協同多方資源服務鄉村振興的藝術鄉建案例:王一旺教授帶領團隊與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桂林鄉、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等地合作開展藝術賦能鄉村振興活動,葉茂林教授在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西浦村成立鄉村美術館,學院教師在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開展南臺島公共藝術季活動。這些項目構建起多層次網絡,使藝術介入成為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促進城鄉要素流動的綜合性社會文化實踐。
      
      在新型城鄉關系的背景下,鄉村的自然、農業、土地資源等正通過多元路徑進行轉化。近年來,國家出臺多部政策性文件,針對農村資源資產、金融、人才培養等工作提出詳細指導措施。在此基礎上,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積極與地方展開合作,將鄉村資源轉化為教育資源,并以田野為課堂,將教學現場置入到鄉村及社會現場。2024年7月,學院與福建省龍巖市漳平市開展了深入的校地合作,在溪南鎮東湖村成立了東湖寫生基地與田野課堂基地,這也是學院繼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桂林鄉、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鐘山鎮基地之后,與地方政府部門合作成立的新教學實踐基地。
      
      美術學院的校地合作項目得到了各地方政府部門與企業的支持。譬如,在仙游縣藝術鄉建項目中,仙游縣農業農村部門、仙游縣鄉村振興研究院、鐘山鎮政府部門等參與并發揮了重要作用;南臺島公共藝術季活動則取得了福建國柱眾創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的支持。同時,項目產出的成果也趨于多元,如仙游縣項目之成果包括了景觀提升工程、農產品外觀設計、在地文化和社會生態的研究報告等。
      
      藝術鄉建模式更加多元
      
      隨著城鄉關系的轉型,鄉村逐漸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城鄉發展中積極的參與者、共同創造者和受益者。以文旅產業為例,各地鄉村紛紛開始自主改造村居生態,配置當地資源,打造自屬文旅品牌。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龍潭村在2017年創新了農宅流轉機制,統一從祖居戶中選取舊民居,采用“工料法”修復舊宅,交給新村民供其使用。農宅流轉機制吸引了大量新村民入住鄉村,而“工料法”大大縮短了修復工期,節省了修復資金,培養了一批當地古建筑修繕工匠及團隊,傳承并活化了傳統技藝。
      
      在此背景下,藝術鄉建也逐漸將鄉村作為研習對象和創作主體。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擁有以鄉村為學習對象的學術傳統。以李豫閩教授為代表的學術力量多年來對閩臺社會開展過大量的田野調研,收獲了豐碩成果,閩臺美術研究更是學院博士生的重點培養方向之一。2023年,學院在國柱文化產業基地舉辦了《田野、田野——南臺島公共藝術在地行動》展覽,呈現了學院課程“公共藝術與社會美育”的開展過程和成果。在課程開展的3年間,共有100余名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本科生參與,并調研了大量福州市的倉山區、鼓樓區、晉安區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城區的城中村,這一舉措不僅使學生現場觀察到了鄉村的創造力,理解了城市化的進程,也認識了“附近”的世界。
      
      隨著實踐的深入和理論的反思,藝術鄉建領域形成了地方政府部門、藝術鄉建參與者、企業、新老村民和旅游體驗者等多方參與的格局,藝術鄉建模式更加多元。以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為例,經過10余年的發展,屏南縣已擁有傳統村落風貌與習俗改造、鄉村藝術公共教育、村民參與藝術創作以及各類藝術展演等多種藝術鄉建形式,不同參與者整合與協調各自的社會資源,使藝術鄉建成為一項造福社會的公共事業。與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有過深入合作的藝術家陳文令以鄉賢身份回到家鄉——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金谷鎮金谷村投入藝術鄉建,將村中的溪岸改造為一個露天公共雕塑公園,使得無名鄉村成為著名的藝術景觀。作為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鄉賢的美術學院教師葉茂林則在家鄉西浦鄉創辦西浦鄉村美術館,展現家鄉山水和人文風情。這種由本土人才表現本土文化的藝術實踐,比外部視角的創作更能引發村民共鳴,強化其文化自信。
      
      擁抱藝術創作的邏輯變化
      
      傳統藝術創作往往被視為藝術家個體情感與技藝的表達,而在當下藝術鄉建的實踐中,藝術創作在時間、空間和創作主體上呈現出強烈的公共性,藝術家需要進入鄉村現場長期觀察與調研。針對鄉村開展的藝術創作也多為過程性項目,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中呈現出變化,項目的參與者也包括了當地村民,藝術家之外的觀眾、村民成為重要的創作主體。
      
      在這種新的藝術鄉建實踐觀念中,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組織師生進入鄉村開展了各類長時段的藝術鄉建活動。2025年4月,羅禮平教授帶隊到福建省福州市羅源縣起步鎮和松山鎮開展了一系列藝術鄉建活動,圍繞當地的漆藝樓、谷倉畫院等文化地景開展創作與研學項目,使得學院的繪畫、漆藝專業優勢成為激活在地文化生態的強勁動力。除了集中性的藝術鄉建項目,學院在寒暑假期間持續組織師生前往各地開展周期性的藝術鄉建活動,以長時段的投入服務鄉村振興。圍繞創作主體性問題,學院“公共藝術與社會美育”課程展現了鄉村中的創造性,課程團隊觀察并提煉了鄉土社會、日常生活中的原生創造力,使得鄉村成為藝術創作的重要來源。
      
      此外,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還與學校的傳播學院、體育科學學院、音樂學院等多個學院合作,打破藝術學科的邊界,使藝術鄉建參與者能夠從視覺設計、文化傳播、體育活動、音樂表演和教育培訓等多個維度服務鄉村發展,拓展了藝術鄉建的廣度和深度。
      
      積極探索藝術鄉建轉型帶來的新課題
      
      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投入藝術鄉建的團隊發掘了若干當下藝術鄉建領域的新課題。首先,需要對投入藝術鄉建的新舊村民開展公共教育,以協調雙方的文化認同差異,創造新的文化樣式。例如,屏南縣四坪村的高甲戲本就有“一人唱戲、眾人唱和”的傳統,而當鄉村公共空間從傳統戲臺轉變成現代廣場后,像高甲戲這樣的傳統藝術形式如何轉化為新的當代文化、如何在現代廣場上演,以及如何將農耕文明表征與當代文化融合轉化為全新的文化樣式,這給當代藝術鄉建參與者帶來了全新的挑戰。
      
      其次,學院開展藝術鄉建的同時更加關注藝術鄉建參與者的真正需求。以往的藝術鄉建更加重視村民、當地政府部門和游客的需求,缺少對藝術鄉建參與者需求的關注,而藝術鄉建參與者的需求又是影響藝術鄉建的重要因素。學院著眼藝術和社會學兩個層面,使得藝術鄉建行為能夠適應當下城鄉關系的轉型。藝術鄉建參與者需要面對自我提問:去鄉村想做什么?在鄉村中是否能夠代表城市、現代文化?學院認為,在藝術鄉建從主體協商轉向群體協調之后,藝術鄉建參與者只有先梳理自身需求才有可能明確自己的身份,并進一步參與到群體協調中。
      
      最后,學院在開展藝術鄉建的過程中關注鄉村的真正需求是什么、鄉村發展的內驅力是什么。在新型城鄉關系的背景下,藝術鄉建參與者需要尋找鄉村的真正內驅力,協調好參與和融入機制,在文化、經濟、政策等多個維度持續深耕,將藝術鄉建作為鄉村振興的“文化引擎”。
      
      未來,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將繼續通過培養本地化人才、自主策劃鄉村文化活動、廣泛整合學科資源、與更多地方政府部門聯動等方式,增強鄉村的文化自覺與創新能力,讓藝術成為鄉村振興的內生力量。
      
      (林宸胄)

    (來源:《中國教育報》 )
    聲明: 本網部分文章系教育裝備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信息傳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新聞稿件和圖片作品的內容、版權以及其它問題的,請聯系我們。
    名企展播 申請加入
    行業訪談
    第86屆中國教育裝備展示會
    2025第十一屆亞洲教育裝備博覽會
    第86屆中國教育裝備展示會《展會會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