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實踐隊為四川珙縣孩子打造“在地化”課程 幫鄉村孩子讀懂“家鄉密碼”
http://www.shuangyefurniture.com2025年07月28日 09:54教育裝備網
盛夏的清晨,四川宜賓珙縣一所學校的課堂上,5歲的詩淇正手握蠟刀,在靛藍棉布上勾勒著珙桐花紋樣……這是天津大學星火實踐隊來到此地開展社會實踐的第10個夏天,他們在當地開設的特色課程依然受到孩子們的熱烈歡迎。10年間,天津大學師生將珙縣的山水草木與歷史人文轉化為生動的教學資源,讓知識從鄉土中萌發。
“教育幫扶不是簡單的‘知識搬運’,而是在當地土壤中播下種子。”實踐隊隊長徐進恒道出了10年堅守的初心。2016年夏天,初至珙縣的實踐隊隊員們發現,課本里的城市元素讓孩子們感到陌生,而山間的珙桐花、田野里的巖石卻能激發他們的興趣。由此,“以珙縣為教材”成為實踐隊探索特色課程的核心路徑——蠟染承載美育課程,珙桐花化作自然教具,煤炭成為教學標本。
苗族蠟染作為珙縣文化瑰寶,在天津大學星火實踐隊的美育課堂上煥發光彩。“看,蠟凝固后染料無法滲透——這就是蠟染‘防染’的化學原理!”在“蠟染密碼”課上,隊員馬銘澤舉起靛藍方巾,孩子們立刻圍攏過來,認真觀察。從感悟千年技藝到理解“雙碳”行動,再到守護珙桐“活化石”,孩子們在實踐中讀懂了家鄉的時光密碼。
午后的校園里,“星火照相館”格外熱鬧。藍色幕布前,“為130歲的天大拍張祝福照”的標語吸引孩子們舉畫排隊留影。星睿是年齡最小的參與者,稚嫩的小手一絲不茍地在畫紙角落點綴星星。她認真地說:“老師告訴我們,哥哥姐姐就是帶著知識的‘星星’來照亮我們的。”這些沾染煤屑氣息、浸潤蠟染溫度的作品,見證著一所大學的精神力量如何穿透地域阻隔,在幼小心靈里播下求知與夢想的種子。
天津大學團委組織部副部長王亞昆介紹,星火實踐隊多年深耕珙縣,不僅輸送知識,更在偏遠地區的孩子與高等學府之間架起心橋。“‘在地化’課程的打造,正是師生們創新育人模式、深化教育幫扶內涵的生動實踐。”王亞昆說。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