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山師范學院 “雙循環”激活粵東教師專業發展動能
http://www.shuangyefurniture.com2025年08月04日 09:40教育裝備網
韓山師范學院是一所扎根粵東地區的高等師范院校,針對制約區域教育發展的困境,以及汕頭、潮州、揭陽三地教師隊伍發展步伐緩慢的情況,經過15年的探索實踐,目前已“闖”出一條發展路徑。
破局
從“三角架構”到“四元共生”
2010年起,韓山師范學院以“賦能—釋能”為邏輯主線,創新構建起“高!块T—學校—教師”(UGST)的“外聯內生”雙循環教師專業發展體系。與傳統的UGS(高!块T—學校)模式相比,UGST協同機制將教師作為獨立要素納入系統,不僅注重外部資源輸入,更重視教師的主體性,實現從“三角架構”到“四元共生”的范式躍遷。
“外聯內生”雙循環教師專業發展體系構建起“高校引領—地方支持—學校支撐—教師發展”閉環結構。在該體系引領下,外部資源的供給賦能與內部能力釋放構成辯證統一的動力機制,打破角色壁壘。這促進教師從“被發展對象”轉化為“協同中心”,更促進構建起共生型的專業發展共同體。
落地
構建“輸血—活血—造血”生態鏈
UGST協同機制如何落地?“雙循環”提供了“行動指南”。以UGST協同機制為導向,該體系構建起雙循環實踐路徑!巴庋h”通過高?鐓^域平臺,輸送教育前沿理念、專家力量等優質資源,強化“輸血”功能!皟妊h”則創新“扁平化教研”“學科工作室”等校本機制,讓教研重心下沉到課堂一線,直面真實問題,激活教師內驅力。同時,“內循環”同步強化教師發展學校群、教育集團等校際協同,形成“造血”能力。雙循環緊密咬合、相互促進,構建了一條“輸血—活血—造血”的完整生態鏈。
UGST協同機制還深植粵東地區的土壤中,以實踐澆灌教師專業發展。從教師個體到學校集體,從單點突破到區域聯動,教師發展網絡逐步成形。依托鄉村振興戰略,以及廣東省相關幫扶政策,韓山師范學院聯合粵東三市及14個區縣教育部門,共建校地協同體(教科研訓平臺)、校校協同體(教師專業發展學校)、教師協同體(粵東基礎教育學科群),打造滿足教師不同發展需求的三級支持體系。
依托三級支持體系,韓山師范學院與粵東地區協同打造了“五庫三群”資源體系,努力實現“平臺共建、項目共創、師資共育、課程共用、成果共享”。
其中,“五庫”資源體系擁有200多位名師專家的“名師庫”,600多門精品課程的“課程庫”,近200個特色項目的“培訓項目庫”,含1.2萬個案例的“數字化資源庫”,以及包含近400項課題及《粵東基礎教育研究》的“教研成果庫”。這些資源為教師們提供了鮮活的教學案例與沉淀的教研智慧。
“三群”資源體系則形成強力輻射,涵蓋包含14個學科的粵東基礎教育學科群、包含130多所學校的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群、包含190多所學校的創客教育基地群!拔鍘烊骸辟Y源體系讓優質資源“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有效破解了資源孤島化難題。
同時,雙循環教師專業發展體系創新推行“扁平化教研”機制,設立校本研修機構;創新“遠親+近鄰”伴學式精準幫扶,建立“學科工作坊”,并形成“工作坊骨干教師—校級名師—區級名師—市級名師—省級名師”進階路徑,有力促進了跨層級、跨區域資源流動與引領。
蝶變
區域教師發展生態煥新
歷經筑基拓面、協同提質、生態優化三個階段,雙循環教師專業發展體系在探索實踐中逐漸成形,帶動粵東地區教師發展生態煥新。
以實踐為支點,雙循環教師專業發展體系深化區域聯動。粵東基礎教育學科群形成“教育顧問—首席專家—名師主持人—骨干教師—職前職后教師”五級發展鏈。95場“名師工作坊”“名師進校園教育大講壇”等品牌活動吸引超136萬人次教師參與。四方聯合打造的“比賽、論壇、課題、刊物”一體化共享資源平臺為教師發展提供廣闊舞臺。
通過“省—市—縣—!彼募壟嘤栿w系,教師得以實現分層分類培訓。省培層面實施“一區一案”培育種子教師;地方則合作開展“十百千”名教師、“領航工程”等高層次培訓和各類普及型培訓;鄉村學校建立“課程超市”,推行“學校點單—送教下鄉”模式。進階式培訓模式助力培訓教師超20萬人次。
教師成長的“金字塔”也逐漸成形;洊|特級教師全省占比從2010年的8.3%升至2025年的14.2%,廣東省“三名”工作室主持人占比從5.3%升至8.6%。粵東三市獲省級學科教研基地29個(全省占比8.8%)、校本研修示范校27所(全省占比13.5%)、校本研修培育校24所(全省占比30.1%),居全省前列。
“點—線—面”協同聯動的資源流動網絡促進優質教育資源輻射,不僅催生出如韓山師范學院實驗學校(集團)獲評省級首批優質教育集團等標桿成果,更從根本上推動了粵東教育從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的跨越式發展。
15年深耕,韓山師范學院通過UGST協同機制,“外循環賦能—內循環釋能”雙輪驅動,著力促進區域教師發展。未來韓山師范學院將繼續深化區域教師專業化進程,為教育強國建設貢獻實踐智慧。(林浩亮)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