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8個孩子到288個孩子——一所鄉鎮幼兒園的“突圍記”
http://www.shuangyefurniture.com2025年08月04日 09:43教育裝備網
5年前,湖南省祁陽市黎家坪鎮中心幼兒園(以下簡稱“黎幼”)總共28個孩子,園區空空蕩蕩。5年后,這所園實現了“突圍”,在園幼兒數從28人增至288人,家長滿意度連續幾年達到百分百,而且還成了湖南省自主游戲活動試點園。短短5年,這所園是如何做到的?
2018年7月,伍夢琴接手黎幼時,園區28個孩子中留守兒童超過60%,教師固守傳統教學模式,幼兒園年運營經費不足10萬元……面對城鄉教育斷層、資源匱乏、觀念沖突三重壓力,伍夢琴帶領平均年齡26歲的教師團隊開啟了破冰之旅。
過去,鄉村幼兒園普遍存在教育理念滯后的問題,黎幼也不例外。教師唐詩琴看著孩子走獨木橋時,緊張得手心冒汗,手記觀察本都被汗浸濕了。有的教師嫌棄孩子玩泥巴,習慣手把手教搭積木,這種“包辦式”教育嚴重束縛了孩子的天性,造成教育與兒童成長規律的斷層。為扭轉這一局面,黎幼開啟了教師成長計劃,通過“跟崗學習+反思日志+案例研討”等成長模式,團隊累計撰寫317本觀察筆記,記錄下教育觀念的蛻變過程。
慢慢地,教師開始開展“防水戰靴”活動,放手讓孩子自由探索。當看到孩子用輪胎搭出“太空站”時,教師不再驚訝,而是欣賞與鼓勵。正如教師鄧陶香所說:“教育不是往桶里倒水,而是點燃孩子心中的火。”這種轉變,打破了固有的教育觀念,讓教育回歸孩子的天性。
資金緊缺,教具匱乏,是鄉村幼兒園面臨的現實困境。但黎幼沒有被困難束縛,而是立足鄉土,就地取材,將身邊的自然物轉化為教育資源。湘江蘆葦稈做成測量尺,老屋沖河壩的鵝卵石成為數學棋子,曬谷場草席剪成“萬里長城”,篾匠李爺爺送的竹篩、阿婆扔掉的檳榔芋葉,都成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工具。
3年時間,黎幼成功開發出 87種鄉土教具,成本大大降低,課程豐富度卻提升了。課堂也搬到大自然中,春天的泥坑變身“黏度實驗室”,秋天的稻草、竹簸箕化作教學道具。
為提升保教質量,黎幼開啟了“游戲化教學”,但家長擔心孩子在游戲中的安全,質疑游戲的教育價值。為化解這一矛盾,幾年來,該園舉辦了200多場活動,包括家長開放日、親子游戲日等,邀請家長走進課堂,直觀感受游戲化教學的魅力。
隨著活動的開展,家長的態度發生了轉變,從擔心安全到支持探索,從認為游戲無用到認可游戲中蘊含的學問。家長黃文瑤每天不辭辛苦,從祁陽市區驅車半小時送孩子去黎幼:“看到女兒用石頭拼出老火車站模型時,我懂得了游戲的力量,把孩子放在這里我放心。”
這場“游戲革命”成效明顯,孩子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合作意識也增強了。幾年來,黎幼持續創新,引入AI智慧課堂,邀請老篾匠、非遺傳承人進課堂,目前已培養出17名市級骨干教師,開發出“祁陽游戲地圖”等特色課程,在當地樹起了好口碑,幼兒人數顯著增長。作為湖南省自主游戲活動試點園,黎幼始終秉持開放理念,先后接待了2000余名幼教工作者前來參觀交流。
祁陽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黃恩鵬表示:“從28到288,這不僅是數字的變化,更是鄉村教育的覺醒。鄉土資源就是最好的教材,游戲就是最亮的明燈。”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