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質譜儀下鄉助農記——寧波大學暑期實踐團科技助農的故事
http://www.shuangyefurniture.com2025年08月06日 09:30教育裝備網
精確稱量、微波消解去除有機質、趕酸定容……最終,處理好的清液被注入高精度的質譜儀中。近日,在寧波大學材料科學與化學工程學院的實驗室里,學生王佳、張夢雨在質譜技術與應用研究院教師黨支部教師的指導下處理樣本。
樣本來自寧波市鎮海區嵐山村家圓農場。7月中旬,寧波大學材料科學與化學工程學院“材禾共興”黨員實踐團在質譜技術與應用研究院教師黨支部、化學系教師第二黨支部的專家帶領下,前往家圓農場開展“‘材’聚青能、科技助農”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浙江省級示范性家庭農場主陳善忠向師生們介紹了農場的發展歷程。占地120多畝的家圓農場是當地知名的市級精品番茄采摘基地,陳善忠自豪地介紹著農場應用的“黑科技”:智能溫控系統精準調節棚內環境,自動化設備實現精準施肥噴淋。他引進的優質水果番茄品種,去年獲“浙江省好番茄金獎”。
然而,陳善忠也有些憂慮:“科技大棚解決了溫濕度和病蟲害問題,產量穩住了,但下一步品種該怎么走,品質怎么實現再突破?”陳善忠表示,農場未來的進一步發展,迫切需要新技術的支持。
需求就是方向。“我們計劃通過質譜技術,先精準檢測土壤和果實中的重金屬是否超標,保障安全,再分析有益微量元素的構成,提升營養。找到數據支撐,就能科學指導土壤改良和品種優化,為農場的番茄產業提供全鏈條的科技支撐!”寧波大學質譜技術與應用研究院教師黨支部書記、質譜領域專家丁傳凡說。
說干就干,這支師生黨員隊伍攜帶專業設備,兵分三路扎進熱浪蒸騰的番茄大棚:“番茄組”成員手持無菌取樣袋,小心翼翼采摘不同成熟度(青果、轉色果、熟果)、不同品種的番茄樣本;“土壤組”按照3個深度,分層采集土壤信息;“記錄組”成員則緊隨其后,詳細標注每一份樣本的位置、采集時間、環境溫濕度等信息。
“這次深入田間地頭的實踐讓我真切感受到,科研成果的價值在于從實驗室‘書架’走向產業‘貨架’。”實踐團成員蔣越感慨地說,“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實驗室的智慧融入廣袤鄉村,是我們青年黨員應有的擔當!”
滿載著“泥土味”的樣本采集完畢后,實踐團返回寧波大學實驗室,立即投入檢測工作。接下來,實踐團成員將進一步把檢測數據轉化成通俗易懂的種植建議,帶著這份“科技禮包”重返農場,確保科研成果在鄉村沃土“落地生根”。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