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定西以“基礎教育精品課”撬動課堂變革——從“單點閃光”到“全域綻放”
http://www.shuangyefurniture.com2025年08月07日 09:18教育裝備網
18節精品課入圍,占全省19.4%!
今年6月,當2024年教育部“基礎教育精品課”名單公示時,這組數據在甘肅省定西市教育人的朋友圈中“火”了。
在全省范圍內,定西的表現同樣亮眼:2024年,甘肅省“基礎教育精品課”公示名單中,定西以75節的總量位居全省前列。細看市內版圖,18節部級精品課呈現“多點開花”的均衡態勢:臨洮縣6節、岷縣5節、安定區3節、通渭縣2節、隴西縣2節,覆蓋小學到中學全學段;通渭三中、隴西二中和岷縣四中各有2節入圍,印證了“校校有亮點、縣縣有突破”的全域發展格局。
數字背后,是定西教育以精品課為支點,撬動課堂教學質量全面升級的生動實踐。“從2022年的2節到2024年的18節,從個別學科的‘單點突破’到12門學科‘全覆蓋’,我們以‘基礎教育精品課’為支點,不僅撬動了課堂教學質量的躍升,也奏響了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奮進曲’。”定西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李安花說。
精品課的快速增長,并非偶然,背后是定西市教育系統構建的“三位一體”驅動機制,即通過數字化賦能、梯隊化培育與常態化研磨的協同發力,讓優質課堂從“少數人的創新”變成“多數人的常態”。
近年來,定西市將教育數字化深度融入課堂全環節,借助大數據分析,精準捕捉學生學習痛點。同時,建立“校—縣—市”三級孵化體系,每節精品課都要歷經“備課—磨課—迭代”的閉環淬煉。從通渭縣平襄初級中學教師馮莉“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的初始設計,到縣教研團隊介入后增加生活情境,再到市級專家指導下優化互動環節,最終形成貼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優質課例,三級孵化體系使精品標準成為日常教學的“基準線”。
精品課的背后,也是教師隊伍的“蝶變”。定西市建立“獲獎教師—骨干教師—青年教師”三級結對體系,通過“以優帶新”促進教師整體成長。各學校紛紛成立“精品課工作坊”,由獲獎教師牽頭,帶動青年教師深耕課堂教學技巧,打磨教學細節。這種“一人出彩,全員提升”的良性生態,讓更多教師具備了打造精品課的能力。
此外,定西構建覆蓋“選、磨、評”全流程的常態化機制。在課例選拔上,立足各學段、各學科教學實際,廣泛征集有潛力的課例;在打磨過程中,發揮各級教研團隊作用,通過集體備課、多輪試教、集中評議等方式,對課例的教學設計、教學方法、互動環節等進行反復優化;在評價環節,建立科學的評審標準,既關注教學目標的達成,也重視學生的參與度與思維活躍度,確保精品課的示范價值。
“正是這一機制讓我們在打造精品課時擺脫了依賴個別教師、偶然因素的局限,走向了系統化、規模化的可持續發展,為課堂教學變革提供了穩定而強勁的動力。”岷縣岷陽鎮第一中心小學副校長董天遣說。
如今,在定西課堂上,變化正在發生:數學課堂多了“最佳視角”的實踐探究,英語課融入了跨文化討論,美術課上學生拿起刻刀創作單色版畫……這些創新元素正逐漸成為常態課堂的“標配”。
18節部級精品課不是終點,而是撬動全域課堂變革的起點。定西正通過“線上+線下”雙渠道,讓優質資源流動起來、活起來。線上,搭建“精品課資源庫”,課例供全市教師隨時觀摩,單節課程平均觀看量超500人次;線下,以縣區為單位開展“精品課進校園”活動,手把手傳授“從生活到課堂”的教學轉化技巧。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