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煙臺“全域貫通、跨界融合”推動科學教育發展——把海洋“裝”進校園
http://www.shuangyefurniture.com2025年08月08日 09:27教育裝備網
“快來看!這個貝殼的年輪里藏著海洋的密碼!”近日,在山東省煙臺開發區第一小學的貝殼科普館里,五年級學生季渝皓舉著顯微鏡說。在這所把海洋“裝”進校園的學校,孩子們通過貝殼探究材料學、海洋生態問題!盁o論是有關貝殼的基礎課程,還是海洋生態課程、材料學課程,小貝殼成了撬動學生科學興趣的支點!痹撔PiL陳思夙說。
這是煙臺打造科學教育新生態中的特色一環。作為全國首批科學教育實驗區,港城煙臺正以“培養未來創新人才”為戰略支點,積極構建全域貫通、跨界融合、素養導向的科學教育新生態,為未來創新人才成長按下了“加速鍵”。
戰略引領:
高位統籌下好“一盤棋”
“在推動科學教育發展的征程上,我們通過市域頂層設計,在戰略層面精心構建起‘政府主導、多方協同’的堅實制度保障體系,‘一盤棋’為科學教育筑牢根基!睙熍_市委教育工委常務副書記,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郝慎強說。
自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區建設啟動以來,煙臺市政府牽頭,建立了12個部門聯動的科學教育工作機制,相繼出臺《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煙臺實驗區建設工作實施方案》等多項制度文件,將科學教育上升為城市發展戰略,構建起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賦能的驅動體系。
“在頂層設計的指引下,我們創新性地實施‘9大工程+32項舉措+40項重點任務’的系統改革,從政策層面和機制層面為科學教育的全面推進提供了有力支撐!焙律鲝娬f。
在加大科學教育投入保障力度方面,煙臺設立了科學教育“民生工程”優先保障機制,確保學校公用經費足量用于科學教育。“2024年,市里投入100萬元專項資金,打造13所超級工匠實驗室試點校和15所‘互聯網+項目化學習’試點校,構建起從小學到高中‘興趣啟蒙—特長培養—專業深研’全覆蓋、貫通式培養鏈條,為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量身打造適宜的科學教育環境!睙熍_市教育局副局長楊林介紹。
正是通過這樣系列化的新舉措,煙臺已建立起科學教育推進拔尖創新后備人才培養“早期發現—貫通培養—動態評估”一體化的機制。“我們還通過構建中考實驗操作考試、科學素養成長檔案等多元評價體系,實現對學生創新素養的可視化追蹤和進一步提升培養!睙熍_市教育裝備與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白新奎說。
課程融合:
“把未來裝進實驗室”
課程是科學教育的核心載體。煙臺著力構建的“基礎課程+特色項目+實踐研究”三級課程體系,正在用項目驅動課程融合,“把未來裝進實驗室”,推動科學教育從傳統知識傳授向創新能力培養轉變。
萊山區實驗小學開發了“機器人編程”等20余門校本課程!拔覀兗w開發了拓展課程‘智慧工場—STEM課程’,并在社團活動中廣泛使用。”芝罘區官莊小學科學教師團隊負責人胡海濤介紹。
白新奎介紹,目前全市已開發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海洋科技、生物技術、科學實驗等五大類1200余門校本課程,正在全面推動多樣化科學教育特色課程建設。
“我們通過引進數字平臺對課堂實驗進行系統分析和數據處理,形成實驗結果的差異化或規律性圖像,大幅提升實驗教學效果。”煙臺高新區實驗中學校長劉延順介紹。此外,招遠市泉山學校引進了系統和平臺,萊州市城港路街道中心小學正致力于打造“科學+”項目化教學新樣態……
目前,煙臺已立項60項數字化創新實驗專項課題,建成覆蓋理、化、生等學科的課程2萬余節,并將科學教育作為課后服務必備項目,推動95%的學校建立了科技社團或興趣小組。
生態共建:
協同構建“創新游戲”
科學教育的良好生態離不開家庭、學校、政府、社會的協同合作,在這方面,煙臺打破校園圍墻,協同構建人人參與的科學教育“創新游戲”生態。
今年初,煙臺海陽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被正式認定為“海陽市級中小學生研學基地”“校外勞動實踐基地”,以“健康科普+實踐教育”為核心開展系統化的科學教育研學服務。
“海陽市亞沙城初級中學等學校與疾控中心共建‘生物技術聯合實驗基地’,并聯合教育部門將研學納入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培養青少年的科學素養與社會責任感!焙j柺屑部刂行南嚓P負責人介紹。
類似的案例越來越多。“我們定期組織學生走出校園,親身感受航海技術、海上風力發電、海洋資源開發!睙熍_開發區第四初級中學校長楊寶三介紹說。
在萊州市第二實驗小學,學校創建“少年海洋科學院”,與當地海洋牧場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已孵化超過20個由學生主導的海洋科創項目。
“在生態共建層面,煙臺積極打造‘家校政社’聯動、資源融通的育人網絡,推行實施‘社會實踐大課堂’工程。”楊林說。
“我們將持續在頂層設計、陣地建設、合作共贏等方面發力,全力打造全域科學教育新生態,持續推動科學教育工作更加聚焦提升學生科學素養、培養學生批判思維和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遠大志向!焙律鲝娬f。
記者手記
科學教育撲面而來
當我走進萊州市第二實驗小學的“少年海洋科學院”時,20項科創結題證書令人震撼——小學生創作的“海帶養殖優化裝置”“赤潮預警系統”,正在真實的海洋牧場運轉。煙臺的科學教育,處處可見“打破結界”的教育智慧:政策制定者把辦公室搬到了學校走廊,企業家將開放的實驗室當作課堂,漁民帶著貝殼知識走進教室,全域貫通、跨界融合的科學教育新生態氣息撲面而來。
這座城市正在把科學教育變成一場人人參與的“創新游戲”。從頂層設計的系統思維,到課堂重構的“破界”勇氣,再到生態融合的開放胸襟,煙臺正在踐行科學教育的真諦:讓知識走出課本,讓課堂連接現實,讓每個孩子都成為觀察和改變世界的“種子”。
站在煙臺港眺望蔚藍海洋,審視煙臺科學教育的實踐,啟示我們唯有進一步發揮教育的先導性、基礎性支撐作用,才能實現科技自主創新和人才自主培養良性互動,才能在全面發展和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實現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起到更大作用。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