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偉大勝利中汲取奮勇前進的力量——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周年
http://www.shuangyefurniture.com2025年09月03日 09:03教育裝備網
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今年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日,是中國人民和全世界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的盛大節日。隆重舉行紀念活動,共同銘記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的偉大真理,正是要從偉大勝利中汲取奮勇前進的力量,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而不懈奮斗,為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80年前的今天,中國人民同世界人民一道,徹底打敗了法西斯主義,取得了正義戰勝邪惡、光明戰勝黑暗、進步戰勝反動的偉大勝利。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的野蠻殘暴,給中國人民帶來慘絕人寰的災難,激起中華兒女的頑強抵抗。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并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七七事變成為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端,由此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并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與侵略者血戰到底、抗戰到底成為中國人民的共同意志。無論是正面戰場還是敵后戰場,愛國將士視死如歸,各界民眾同仇敵愾,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雄壯史詩。經過14年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中國人民打敗了窮兇極惡的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贏得了近代以來中國反抗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從近代以來陷入深重危機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點。這一偉大勝利,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殖民奴役中國的圖謀,洗刷了近代以來抗擊外來侵略屢戰屢敗的民族恥辱,堅定了中國人民追求民族獨立、自由、解放的意志,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歷史新征程。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從一開始就具有拯救人類文明、捍衛人類正義、保衛世界和平的重大意義,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付出代價最大,中國戰場長期牽制和抗擊了日本軍國主義的主要兵力,以巨大民族犧牲支撐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配合了歐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的戰略行動,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這一偉大勝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完全勝利,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使中國人民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從甲午失敗到抗戰勝利,歷史深刻啟示我們,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偉大勝利,是中國共產黨發揮中流砥柱作用的偉大勝利,是全民族眾志成城奮勇抗戰的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國以及各國人民并肩戰斗的偉大勝利。這一偉大勝利,將永載中華民族史冊,永載人類正義事業史冊,永載人類和平史冊。
這一偉大勝利充分證明,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中華民族是具有頑強生命力和非凡創造力的民族,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最可靠的主心骨。新征程上,只要在黨的領導下全體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戰勝不了的挑戰,就沒有成就不了的偉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偉大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將永遠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今天,中國式現代化已經展開壯美畫卷并呈現出無比光明燦爛的前景,中華民族正以不可阻擋的步伐邁向偉大復興。同時,前進道路不可能一馬平川,必須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我們要保持戰略定力,堅定必勝信念,大力弘揚偉大愛國主義精神、偉大抗戰精神,保持“越是艱險越向前”的英雄氣概,以壓倒一切困難而不為困難所壓倒的決心和勇氣,敢于斗爭、善于創造,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昂首闊步走下去,把我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華民族歷來愛好和平,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近代以后,盡管屢遭列強侵略、凌辱、掠奪,但中國人民不是從中學到弱肉強食的強盜邏輯,而是更加堅定了維護和平的決心。中國沒有稱王稱霸的基因,始終把維護世界和平、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作為自己的神圣職責。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需要以寬廣胸襟超越隔閡沖突,以博大情懷關照人類命運。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無論中國發展到哪一步,中國都將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革命先輩和英烈的最好告慰就是把他們為之犧牲、為之奮斗的偉大事業推向前進。面向未來,時、勢、義都在我們這一邊。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顯著優勢,有億萬人民眾志成城、團結一心,就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鏗鏘步伐,我們一定能不斷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同各國人民一道共同開創世界的美好未來。
新華社北京9月2日電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