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教師要扮演好三大角色
http://www.shuangyefurniture.com2025年08月28日 09:09教育裝備網
AI(人工智能)時代已然來臨,它深刻地改變著教師的教學行為方式,助力教師完成備課、作業批改,為學生提供精準指導,生成海量學習資源,使泛在學習成為可能。AI在教育中的廣泛和便捷使用,也帶來了新的疑問:在AI時代,教師是否還有優勢?
做好技術倫理的守護者
從農業時代到工業時代,再到AI時代,時代在發展,教師角色在變化,對教師素養的要求也在變化。提升數字素養,成為AI時代的需要。今年,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教育部等部門相繼印發《關于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教育部辦公廳關于組織實施數字化賦能教師發展行動的通知》,提出以師生為重點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將數字素養融入教師教育課程體系,開展教師數字素養提升行動。數字素養標準對教師數字素養的界定是:教師利用數字技術獲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評價數字信息和資源,發現、分析和解決教育教學問題,優化、創新和變革教育教學活動而具有的意識、能力和責任,包括數字化意識、數字技術知識與技能、數字化應用、數字社會責任、專業發展五個方面。提升數字素養對于教師使用AI技術非常必要,然而在我看來,隨著AI的發展,對使用者的技術要求會越來越低,技術使用素養變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對使用什么技術、該不該使用技術、怎么使用技術作出倫理審視和價值判斷。所以,教育領域應用人工智能最重要的不是技術使用,而是倫理選擇,確保技術能夠真正服務于人類。
做好高階思維的引導者
面對AI,我們不僅要思考怎樣更好地使用AI,還要思考如何與AI協同合作,充分發揮人類與機器各自的獨特優勢,共同承擔起“育人”的使命。在未來的發展中,AI會變得更加“聰明”,但再“聰明”的AI技術,也都是基于海量數據訓練而成的大模型,AI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創造。真正的創造性始終是人類獨有的能力。面對AI的局限,教師要具有創造性思維與批判性思維能力,實現對AI的超越。當前,各類AI系統在信息的準確性方面仍存在不足,我們不僅需要審慎評估其輸出結果的可靠性,更應努力提出比AI更具深度和創新性的答案。有人認為,AI時代,知識完全可以由AI提供,學習變得不再重要。我認為,在AI尚不能提供完全正確信息的情況下,知識學習不能缺少,因為沒有知識,就無法判斷AI提供的信息是對是錯;即便AI能提供準確信息,我們依然不能缺少對知識的學習,否則何談發展創新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如同我們今天有了汽車代步,依然需要學會走路;有了AI的幫助,也同樣需要學習知識。
做好情感智慧的培育者
在教師的數字素養標準中沒有提情感素養,但它是教育素養,也是最重要的教師素養。人工智能或許可以非常“聰明”,但無論多么先進,終究不是“人”,不具備人的意識與真實的情感。教育的本質不在于知識的傳遞,而在于“育人”。人之所以為人,也不在于知識,而在于擁有豐富的人性,情感與道德構成了人性的核心。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冷冰冰的知識傳遞和理性訓練,而是有溫度的人格熏陶、心靈對話與情感共鳴。教育中這些最深刻、最本質的部分,恰恰是人工智能無法觸及的。人工智能缺少價值判斷和道德情感,它所生成的價值判斷是基于訓練數據中已有信息的統計,而不是“自己”的價值判斷。AI時代,人機交互日益頻繁,人們與技術的接觸增多,人與人之間的真實交往減少,可能導致情感聯結的弱化與人際關系的疏離。因此,AI時代,最稀缺的是情感,最需要的也是情感。
AI時代的教師不再是權威的知識擁有者、知識傳授者,而應該是技術倫理的守護者、高階思維的引導者、情感智慧的培育者。因此,必須重視教師的情感和倫理素養,把其作為AI時代教師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唯有如此,教師才能在技術浪潮中堅守教育初心,以心育心、以情動情,真正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作者系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